建国以来,有关云冈石窟的绘画作品层出不穷。但无论是油画还是水粉画,往往都很难精准地展现石质文物的厚重感和沧桑感。为了弥补这一缺憾,大同本土画家、云冈石窟研究院艺术研究室主任毛志喜从2009年初开始,另辟蹊径进行“点画”创作。如今,36幅表现佛经故事、因缘故事和各种造像的作品已经完成。
现年51岁的毛志喜1979年到云冈石窟研究院工作,绘画和雕塑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会展,受到各界名家好评。其中,以17窟胁侍菩萨为创作对象的大型雕塑,被山西省博物馆收藏陈列;另外,太原市五一广场、五台山寺庙和山东省等旅游风景区,均有他的雕塑精品。前不久,他主持雕塑的数字遥控传动露天大佛,在北魏文化陈列馆落成。
谈到用“点画”的形式描绘云冈石窟,毛志喜表示仅仅是尽了一个“守望者”的责任。他告诉记者,与一般载体的文物不同,云冈石窟全部是用砂岩雕成。石质文物特有的沧桑感和厚重感,注定了应该有一种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。自己在一年四季与云冈石窟的朝夕相伴中,逐渐意识到“点画”更能准确地展现这座石质艺术宝库的灵魂。与此同时,石质文物的易损性,也注定需要其“守望者”必须加快文物原始形态的抢救性记录。尽可能多地把一些经典佛经故事、佛诞故事、因缘故事、本生故事以及菩萨、护法、飞天、弟子造像画下来,为今后的保护和修缮提供参考史料。
与一般形式的绘画作品不同,“点画”需要对创作对象精心观察感悟之后,先采用铅笔进行一定比例的缩制线描,然后再按照文物本身的光线明暗变化和凹凸程度等要素,使用绘图笔一个点、一个点地加以二度创作,使之更好地体现出石质雕刻的质感和沧桑厚重。因为这样的画法太费时间和精力,加上创作者需要随时运用成熟的专业雕刻视角,来审视和修正作品,所以一幅尺寸不过1500平方厘米的画作,往往要耗时数周甚至一个多月。
图为毛志喜创作的云冈题材“点画”
(责任编辑:swj) |